我的「愛因斯坦」老師─李安德神父

 

 

20091219耕莘-1.JPG

 

 

 

領受鐸品60 & 入會75年 李安德 André Lefebvre, S.J.

 

出生:1924-11-26 生於加拿大魁北克

BornBorn in Ste. Thérèse de Blainville, Québec, Canada

入會:1943-09-07 在加拿大蒙特婁

EnterEntered the Society of Jesus at Maison St. Joseph, Sault-aux-Récollets, Montréal, Canada

領受鐸品:1958-03-11 在菲律賓碧瑤

OrdainationOrdained Priest at the Cathedral, Baguio, Philippines by Mgr. William Brasseur

末願:1961-02-02 在台灣台中

Final VowsFinal Vows at Loyola House, Taichung, Taiwan

現職:屬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團體聖若瑟頤福園,為教會及修會祈禱

NowAt St. Joseph’s Province Infirmary, Praying for the Church and the Society

 

 

/曹志誠

 

李安德神父是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,前幾年我趁著到台北上靈修輔導課的機會,我打了電話給他,希望和他一起吃頓中飯,他很高興地答應了。

 

那一天中午,我請耕莘文教院的門房幫我打電話上樓給李神父,我就站在大廳等他。遠遠地看見他笑著向我走來,還是那副酷似愛因斯坦的模樣。只是看得出來,十年不見,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。

 

到了間港式小飯館,點了餐後,我就聽他說起這幾年的點點滴滴。很訝異的是,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母親生了五個男孩後,跟著生了七個女孩;知道他這幾年動了五次心臟手術,血管裡面放了11個支架;知道他蒐集了幾十年的「超個人心理學」1000多頁的文獻目錄,終於放上網與學術界的伙伴分享。

 

不變的是,他依然喜歡講笑話,特別是開自己的玩笑

 

不知是不是我吃得太快了,他以為我要趕著回去上課,於是就卯起來把碗的飯大口扒完。待我發現不對勁,請他慢慢吃時,已經來不及,他那急忙吞下去的食物幾乎要「奪口而出」。

 

帶著愧疚的心情,我陪他走回耕莘。到會院門口時,我請他稍等一下,跑進教室拿了相機出來。我從來沒有和我這位形似愛因斯坦的指導教授合照過,請同學幫我留下了合影,讓我可以記得,在我接受訓練成為研究生的過程中,有一位可愛的老神父,用他無私的愛,陪我尋找方向;在我無法繼續下去時,給我信心。

 

在他轉身離去時,我在心裡暗暗許下心願,在我還有機會時,一定要去陪我這位恩師吃頓飯,聽他說說生活,欣賞他如珠的笑語…

 

1:本文出處:部落格《小曹的春夏秋冬》2009/12/20

http://blog.xuite.net/cosmas/diary/29451283

2:為免讀者混淆,刊登文字已將時間用語略微修正。

 

 

小時候的安德魯對於作神父根本一點興趣都沒有,但有一天他的想法改變了;那是發生什麼事呢?原來是因為他去念了耶穌會辦的高中,而學校裡所有老師都是耶穌會會士,他發現這些會士很有學問,而且很有幽默感,也因為常有跟他們交談的機會,結果越來越羨慕他們。另外,在學校小聖堂的祭壇後面的牆壁上,有掛一幅很大的畫,上面是聖依納爵跪在耶穌跟前奉獻自己,他聯想到教書那些會士們,他們正是抱著聖依納爵的精神完全奉獻自己,這也就是他們這麼認真和快樂的秘訣。他就開始渴望自己也跟隨他們的腳步。

李神父-60年代在台中給大學生付洗.jpg

他在一九四三年進入了耶穌會,並在八年以後離開自己的國家(加拿大)來到亞洲,先去菲律賓,然後到了台灣,並學習中文。一九五八年的三月十一日,他在菲律賓碧瑤領受鐸品,成為一位神父,其中一位的弟兄就是現在也住在一起的馮德山神父。

 

李神父的全心投入心理學的領域,一九七一年他在美國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,回台後在多個大學裡教授心理學課程,除了教書以外,也時常使用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技術,來幫助大學生處理他們的心理問題,受他幫助過的大學生人數超過七千位。

李神父-武漢的國際會議.jpg

另外,他將國外心理學的《超個人心理學》介紹給台灣和中國,為此被邀三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型心理學會議上演講;除上課和演講以外,一九九二年他完成【超個人心理學:心理學的新典範】(5),二零零九年時,有教友把此書翻成簡體版在中國發行。根據超個人心理學,人性不只有生理與心理層面,還有精神層面;人的理想不應該停留在自我發展或自我實現,免得流於某種唯我中心,應該超越自己,關心別人,關心生態也就是所謂『犧牲小我完成大我』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超個人心理學,神父更在網際網路上建立平台,幫助人這了解這個領域。

DSCF1798.JPG

從教書、寫書、演講、心理輔導、當教練(冰球即曲棍球),過去這種種工作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別人服務;年紀大了以後,他透過網際網路繼續為別人服務,也越來越深刻地領悟到『施比受更有福』,現在即使是在頤福園內靜養,但是閒暇時,他為社會、教會、及修會祈禱,雖然不是直接面對群眾,但是透過在天主內的祝禱去幫助別人,讓他依然充滿快樂。

 

李神父-曲棍球.jpg

網誌圖文好讀版/回顧好文→http://goo.gl/dLxrTH
耶穌會線上捐款/感恩奉獻→http://goo.gl/caVSY2

 

arrow
arrow

    耶穌會資發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