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. 張宇恭神父在台北聖家堂(2010年6月).jpg

 

晉鐸金慶 張宇恭神父 Luis Antonio Chang Yü-kung,S.J.
1925-11-11生於中國安徽省蕪湖
1958-06-20 在西班牙進入耶穌會
1967-04-30 在台灣台北聖家堂領受鐸品
1976-04-22 在台灣台北聖家堂宣發末願

 

我們的貴人-張宇恭神父

王翠蘭

 

知遇之恩

  記得輔大夥伴曾邀請神父的友人與學生,在張神父到校三十年時,從不同的角度側寫他們眼中的宇恭神父,集結成輯,後來神父八十歲,由同舟社與基督服務團又合作過一次;許多放在心裡的、口耳相傳的大小事,因此有機會以文字呈現、分享,相信還有更多的點滴尚未收納,縱使如此,稍加留意,流竄在字裡行間的感激、感佩與感念,莫不繞著幾個核心:神父的知遇之恩、教導之情,還有神父以嚴格自律的處事態度所做的鍛練與要求。

 

14. 2008年6月21日在聖家會院接受祝賀入耶穌會50年.jpg
 

  跟隨神父超過三十年,從常被嚴厲的表情、宏亮的聲音嚇哭,到能如父般自在互動,至近年見他加速的將行動、口說到目視一一放下,慢慢回到嬰兒模樣,我們那個巨大的貴人,那個兩下化解諸多難題,一瞬間就能做睿智決策的師長,如今竟已消瘦靜默,令人不捨。

 

獨特又另類的神父
  出身大戶人家,承繼父親的節氣與風骨,神父入世甚早卻出家較遲,張家對子女的言行舉止管教甚嚴,但對子女的創意與實踐卻是全力支持,二十幾年前在南京神父的姐姐家中,見過神父幼年親自設計,交木匠按圖施作的精巧書櫃,一甲子後,神父介紹巧思機關時仍難掩眼中興奮的光芒。由於父親堅持反日,丟了工作,神父只得提早開始工作養家,拜早年銀行行員工作之賜,輔大管理學院張院長是名能快速攤鈔點鈔的獨特神父。

40. 晉鐸後首祭攝於耕莘文教院,于1967年5月1日..jpg
 

  中美斷交,年輕人義憤填膺,張院長引導同學將怒氣化為改善周遭、扶弱濟貧的力量,於是輔大有了同舟共濟服務社,在十大信條的引導下,養成同舟青年自覺、自動、自治的習慣,並必須在學業和工作上出類拔萃,神父親自帶了近二十年,寒暑假的偏鄉營隊炊煮採買都要規劃,張教授於是又成了能開菜單、買食材,駕馭鼎鑊的另類神父。

 

信仰是恩寵
  許多師生對神父的印象都是「張院長」,神父自己卻常引用于樞機的觀點--「神父」是天職。他最珍惜的也是這份「天職」,無論是學生還是工友,只要願意聽道理,張院長都會盡量配合他們的時間、地點,持續的開班。神父宣教時給慕道者極大的自由,信仰是恩寵,是能融入生命、存在生活細節中的恩典,首重在心念,人所訂定的外顯的規矩,在神父眼中是該遵行,卻不必受其拘泥的原則。更重要的是,要在本份裡愈顯主榮,時時作證處處傳福音;特別是對小孩子,神父寬恕領了洗,但還沒完成嚴格道理班培訓,及正式開聖體儀式,就偷偷跑去領聖體的小朋友。神父理解他們的渴望與好奇,特別花時間和顏悅色的解釋恭領聖體的意涵,甚至安排自己主持的主日彌撒,為忐忑愧疚的小羊兒開聖體。

 

17. 1967年4月30日在聖家堂(羅光主教)晉鐸,胞弟富恭為我捧聖油帶.jpg

  喜歡也擅長做菜的張神父,在燉煮獅子頭或悶煮西班牙飯的等候時間,從容的讀經做日課,他用非常流暢自然的方式,教導我們善用每一分時光與主交談;飯前禱,可以有深度的感恩,也能是歡喜活潑的讚頌歌聲。睿智的神父,總是體貼的視情況鼓勵引導大家,用「有效的」方式,感謝並深化信仰;旅行時,神父用很小巧的瓶瓶罐罐帶足彌撒必需品,隨處他都能帶大家非常自在的準時參與感恩祭。隆重的是神父的態度,而不是有形的道具;珍貴的是我們的信仰,而不是華麗的詞彙,我們這樣清楚地懂了。

 

為天職所做的堅持
  入會較晚,張神父急著要趕快工作,透過不同時間認識張院長、張神父的人的眼睛,我們確實看到一個學用合一的經濟學家、管理學者、耶穌會士,七十歲以後,神父每五年做一次計畫,每一次計畫都像孩子跟父親商討般的,向天主報告,求天主做主。其中,擺在首位的就是他心心念念覺得「少做了」的「神父」的工作。知道自己性急、知道自己有安徽口音,不斷練習放慢速度、不斷練習發音;為了主持聖祭時能讓教友們真正融入,每日讀報,設法將新聞時事與彌撒經文連結。宇恭神父非常慎重的珍惜每一次神職的任務,哪裡有需要他就去哪裡,因此,長年主日都要換幾次車,到八里安老院主持彌撒;因此,在921災區摔斷過腰椎,因此,婉謝師生友人的飯局或旅遊邀約,為了聖家堂教友的告解需求……這些從不宣揚的點滴,是我們的宇恭神父為天職所做的堅持。

49.(左一)宅恭(三弟),(左二)李洪年(寀恭的先生),(左三)容恭(大姊),(左四)張神父,(右三)宧恭(五妹),(右二)寀恭(四妹),(右一)陶家旺(宧恭的先生)2011年5月20日..jpg

 

不浪費時間生病
  早期的學生多半記得張院長的氣功非常厲害,能以喉頭頂彎鋼筋,能赤身躺臥碎玻璃,讓學生站上他的肚皮,這些猶如特技般的表演,是輔大管院校友們難忘的畫面,殊不知,源於早期神父體弱,每年總要大病好幾回,深感生病實在太浪費時間了,在搭校車進台北市時,看到忠孝西路大樓上免費氣功教學廣告,說是能強身怯病,因此「自投羅網」向一名佈道和尚學來的,果然,學成後每年不用再受感冒之苦,甚至還能在學生宿舍裡傳授給輔大的學生們。

21. 1985年同舟社敬老股第十二屆開會.jpg

 

全心辦學興教
  「用對方的語言說話」、「硬人說軟話」這些都是神父身體力行,提點給我們的生活智慧,神父到哪裡都給人自在,吃住都很隨和,他非常擅長搭便車式的將事情兜在一起作。中南部住校學生,平時受神父照顧,神父出差開會,也會順便登門拜訪,令學生家族受寵若驚,說些勉勵的話也造就不少善果;出國順便看望留學或旅居的校友與教友,隨緣為教會募款、為管院挖角重量級師資,這些看似隨興的旅程,其實都是全心辦學興教的他用心規劃的結果。

28. 2002年7月3日訪問澳門。左起羅惠珠(經濟系秘)、張神父、朱神父、薛丹妮.jpg
  

  因為辦的是管理學院,不但要培育學生有知識、有能力、有正確的態度,還要擔心學生拘泥小節無法權變,神父在教育上的拿捏,用了非常多的心思。因此,會有學生不稱他老師,而叫他老闆;因此,會有跨暑假設計的專題課程這樣的巧思,輔大張院長首開許多台灣商管教育的教學先例,這些前瞻思維、特殊作法,都需要老師們投入更多的心力。因此,神父出國都會帶禮物送給主管們的家人,也常邀請他們共融餐會,管院早期的基石是全院同仁與家人共同支撐奠定的,神父以非常真誠柔軟的身段親力親為地營造了一個有「家」的感覺的教育園地,許多管院頂尖的師資婉拒外校優渥的挖角,多源於這個因素與神父的知遇之情或提攜之恩。

11. 輔大仁愛宿舍學生們為我慶生(1975年).jpg

8. 擔任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時(1978年).jpg
 

燃燒自己、點燃別人
  相信在許多人的生命裡,宇恭神父是關鍵時刻的貴人,有些人,更是蒙恩難忘,因此效法神父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貴人,我也是其中一位。深信能力大的作多一點,能力有限的也能多少做一點,因為我們曾經白白的從神父那兒領受了。感謝讚美天主為我們準備宇恭神父,一如幾年前出版的「燃燒自己、點燃別人」專書名稱一樣,我們的貴人,我們的宇恭神父,用他的生命點了支璀璨的火炬,不但溫暖照亮了台灣社會,更點燃許多的火苗,繼續薪傳光熱,愈顯主榮。

 

 

 

網誌圖文好讀版/回顧好文→http://goo.gl/dLxrTH
耶穌會線上捐款/感恩奉獻→http://goo.gl/caVSY2

arrow
arrow

    耶穌會資發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